机械设计
一、课程教学队伍:共有教师18人,学历结构,博士1人,硕士研究生15人,本科2人。年龄结构,35-50岁4人,35岁以下14人。学缘结构,18位教师毕业于9所高校。师生配置,师生比例为1:27。职称结构,教授1人,副教授4人,讲师9人,助教4人。
二、研究背景:学校的定位为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根据学校课程调整三原则,即“基础课够用,专业基础课适用,专业课管用”。对课程进行改革,增加了实践教学内容。
三、教学改革与研究:机械设计课程是机械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是要求学生对前面所学过的基础课程,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工程制图,机械原理,金属工艺学,互换性测量技术等课程的一门综合应用的课程,也是培养学生具有基本的机械设计能力的一门课程。因此这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此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现在本门课程共包括理论知识、重要零部件的大作业设计和二级减速器的课程设计三个部分。实现了两个结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课一般公式不做推导,重点讲解工程实际中如何使用。每个重要零部件的理论内容结束后,进行相应的大作业设计,实现了理论到实践的转化,培养了学生的零部件设计能力,也即“分能力”,大作业结束后,再复习相应的理论知识,又实现了从实践到理论的升华。二过程与能力相结合。理论课和大作业结束后,进行3周的课程设计,课程中实行过程教学管理,并根据课程特点,创建了与过程教学管理配套的专业应用能力考核指标,课程设计即为“总能力”,是大作业的“分能力”的一个综合过程。通过两个结合,三个部分,培养了学生的专业应用能力,即读图,识图及机械设计能力。
四、专业应用能力考核:将课程设计按过程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设计计算10%、图纸一10%、图纸二15%、图纸三15%、答辩10%,图纸20%,知识应用20%,依次汇总,最终给出总成绩。
五、效果:学生普遍反应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了一般通用机器的设计能力,也即专业能力。这样在就业中就可以提高其就业能力,而我们的学生既有理论又有实践,经过一段时间的工厂实践,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就会具备发展潜力,最终成为技术骨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