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东方学院始终坚持非营利性办学方向,在人才培养中,牢固树立教学为本的思想,强化科研反哺教学。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努力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始终坚持“创新、协同、服务、共赢”的科研工作理念。鼓励教师面向龙江产业发展和行业企业需求,敢于创新,勇于探索,开展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积极推动校内外资源整合,协同创新,合作共赢;注重科研成果的转化与社会服务,努力创造新质生产力,为龙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学校现有17个科研创新平台和研究基地,覆盖绿色食品、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装备、智能建造、数字经济、冰雪艺术、文化传承、向北开放等多个领域。

学校设有3个协同创新中心,即食品安全与环境协同创新中心、人工智能与大数据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协同创新中心。通过协同创新中心,学校与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产品创新和人才培养等工作。其中,文化旅游产品创意设计协同创新中心联合文旅企业,深入挖掘地方文化资源,设计开发出一系列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如冰版画、福运虎等),推动了龙江文化旅游产品的丰富与发展。

学校设有6个理工类技术研究(研发)中心(所),分别是食品安全与绿色加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寒地智慧建筑与智能建造技术研究中心、高寒地域资源保护利用机械化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食品研究所(与中国热科院香饮所联合设立)、大数据技术与应用研究所、寒地小城镇建筑技术研究所。这些研究中心(所)聚焦不同学科领域,整合了学校优势科研力量,为开展高水平科研项目提供了重要平台。如,食品安全与绿色加工技术研究中心围绕食品安全和绿色加工技术开展研究,承担多项省部级科研项目,在食品质量检测、绿色加工工艺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科研成果。

学校设有8个人文社科类学术交流基地和研究中心,包括黑龙江省冰版画与冰雪艺术研究学术交流基地、黑龙江省翻译与国际传播学术交流基地(共建)、黑龙江省数字贸易创新研究基地、外语跨学科学术研究基地、黑龙江省数字经济与企业创新管理研究中心、数字化多语种外语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研究中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研究中心、民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研究中心。其中,冰版画创始人朱晓东教授领衔的冰版画创意设计,在冰雪艺术领域独树一帜,其发明的冰版画制版机实现了一年四季可以进行冰版画创作,解决了冰版画创作的一大难题,成果已获得应用转化。这些平台不仅为科研提供了坚实基础,还通过校企合作、国际交流等方式,提升了学校的学术影响力。

学校现有30余个科研团队,涵盖绿色食品加工技术、特色食物资源开发与利用、食品安全与功能评价、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农业智能装备技术、BIM与智能建造技术、农业经济与贸易、俄罗斯文化翻译、对俄贸易及跨境电商、冰雪艺术、文旅产品创意设计等多个方向(领域)。学校注重科研团队建设,不断加大经费投入,为团队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和发展环境。其中,《设计学》人才团队,成功获批黑龙江省专业技术领军人才梯队。“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科研团队”十年磨一剑,致力于短道速滑比赛成绩处理系统研发,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短道速滑比赛提供电子裁判系统,2025年在第十九届哈尔滨亚冬会短道速滑比赛中再次得到应用,为我国举办国际短道速滑比赛提供精准的裁罚系统做出了重要贡献,获组委会嘉奖。“农业智能装备技术研究团队”在黑土地保护装备研发中取得突破,其免耕播种技术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技术支持。“BIM与智能建造研究团队”针对严寒地区建筑技术开展研究,其绿色建筑BIM技术获省科技奖,并与45家企业合作实现成果转化。“中俄区域经济与向北开放创新团队”围绕“一带一路”战略开展研究,为对俄经贸合作提供了决策参考。“冰雪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团队”通过多语种实践教学资源开发,助力龙江冰雪文化国际传播。“传统文化研究团队”和“地域文化研究团队”在中华优秀文化创造性转化方面成果显著,开发的汉字文化学习软件实现了推广应用。

近五年,学校教师承担纵向科研项目200余项,横向课题180余项;其中,省部级及以上科研项目92项,经费2270余万元。累计发表SCI、EI等高水平论文100余篇,授权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00余项,主持和参加制定行业和地方标准5项,累计完成科研成果转化50余项,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数十项,创造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未来,黑龙江东方学院将继续深化科研改革,重点围绕区域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加强跨学科协同创新,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强科研平台和团队建设,不断提升科研实力,产出更多高质量的科研成果,为龙江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数据截止到2025年4月30日)